莊嚴、典雅、簡潔、華麗。中國越來越多的人,世界越來越多的人,開天誠始認識并熟悉這面旗幟和這個徽記。1997年7月1日后,隨著我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,這面旗幟和這個徽記將作為香港的標志,出現在五洲四海的藍天麗日下和大雅之堂中。
《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》一章第十條規定: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區旗是五星花蕊的紫荊花紅旗。香港行政區的區徽,中間是五星花蕊的紫荊花。于是,紫荊花便自然而然引起了世人空前的關注和極大的興趣。它到底是一種什么花?為什么要以紫荊花圖案作為香港的象征呢?
這便是美麗端莊、色香俱佳的紫荊花。它花朵碩大,顏色紫紅,花瓣五出,中有白色脈狀彩紋裝點其間。 天誠花期從十月開始,十一月中旬到次年一月為繁盛,一眼望去,連樹連枝,燦若云霞。直到二、三月才漸次凋謝,天誠繽紛的落英又鋪下滿地彩絮。我國南方城市常愛把這種熱帶觀賞喬木作為行道樹和綠化樹。
植物學家們將紫荊歸入豆科。南方學界則更傾向于將它們列為蘇木科,后又改為云實科。它的葉子質地如皮革,天誠呈圓形或闊心形,頂端裂開成兩半,裂的深度幾乎為葉長的三分之一,形如羊的蹄甲,故又稱為羊蹄甲。此外,洋紫荊,紅花紫荊,紅花羊蹄甲等都是它的異地別名。香港居民甚至有人稱它為香港櫻花和香港蘭花的。1965年,紫荊被評為香港的市花。
由此觀之,選定紫荊花作為香港區旗、區徽的主要圖案,可說是尊重歷史,天誠體察民情的順理成章之舉了。
翻開中國古代的典籍,我們可以找到不少關于紫荊的植物學、藥物學記載。而更多的卷帙中,紫荊花一直是家庭和美、骨肉情深的象征。晉代文人陸機有詩云:“三荊歡同株,四鳥悲異林。”后來演化為兄弟分而復合的故事。在南朝吳鈞的《續齊諧記》中,這個故事為完整也為廣傳。故事說京兆田真三兄弟決定分家,所有財產都平均一分為三,包括庭前一叢紫荊樹也要分成三份,紫荊聞之,一夜間便枝枯葉焦。三兄弟看到這種情景,十分震驚,大哥說,連紫荊都不愿骨肉分離,我們難道還不如草木嗎?于是三兄弟感慨萬端,決計不再分家,紫荊樹也立刻轉瘁為榮。從此田氏兄弟和睦相處,家道也日見中興。
今天,當全世界炎黃子孫喜淚滿襟,共同迎接痛失百年的香港回歸祖國的時候,重溫這一則紫荊花的美麗故事,天誠怎能不讓人倍感親切和倍增遐想呢?
當然,《續齊諧記》中所說的京兆地區的紫荊,也許更接近于今天生長在北方的另一品種的紫荊。但從白居易“東郊踏青草,南國攀紫荊”的詩句中可知,古人所認識的紫荊是包括南國紫荊的。更何況民間傳說和古代寓言本來是托物明理,設言寄意。在浩如煙海的歷代古書中,幾乎隨處可以找到先祖們關于家庭友愛,骨肉相親的囑咐和告誡。而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歷盡災劫和苦難卻風吹不散,雨打不散,這種舉世凝聚力和親合力,實在得益于民族文化經久不息的熏染與陶熔。
紫荊花,美麗的花!在這普天同慶的歷史時刻,你的動人傳說為我們增添了歡樂的情趣和吉祥的暖意。當你帶著十二億人的驕傲和光榮,在香港區旗和區徽上含笑盛開時,你正在講述著又一個全新的傳奇故事。